当前位置:首页 > 经济 > 正文

职业规划,时代的幻觉

  • 经济
  • 2025-04-06 19:41:03
  • 38

时至今日,我依然认为在面试中问一个年轻人 " 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" 是一个听起来很专业,实则很务虚、很无用的问题。

还记得十多年前,互联网行业遍地是黄金,彼时总监级别的面试官也不过三十而已,大家似乎都酷爱问这个问题,而像我这样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,为了拿到 offer,自然也慷慨立志——三年能在团队独当一面,五年能成行业专家。

如今十多年过去了,第一批 90 后的年龄也几近三十五岁,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,要么仍辗转于几家大厂之间,小心翼翼地当着牛马生怕被优化,要么早就厌倦了这种低质量的生活选择回了老家。至于行业专家?可以说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。

回首过往,普通人在职场中赖以生存的组织,很多时候就像是《海上钢琴师》里那艘注定被炸毁的弗吉尼亚号,以为是固若金汤的甲板,不过是漂在时代冰山上的一块木片。

大部分人职场规划的保质期,比超市临期的面包还要短。因为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得多,在那些决定职业走向的众多因素中,个人能力固然重要,但在时代和运气的面前,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与微不足道。

一、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

二十多年前,国企下岗潮席卷东北,沈阳铁西区的工人把搪瓷缸砸进雪堆,他们无法理解 " 铁饭碗 " 这个词为何在一夜之间生了锈。就像电视剧《人世间》里,周秉昆端着酱油厂铁饭碗的时候,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要靠开面馆谋生。

二十多年后,教培行业的坍塌只需一纸文件,一次会议纪要就让房地产进入了凛冬。互联网大厂曾经的体面沦为明日黄花,名校毕业生挤破头地要报考街道办,人们再次笃信 "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。"

从 " 单位分房 " 到 " 房贷断供 ",从 " 国企铁饭碗 " 到 "35 岁被优化 ",人们总是试图找到一个避风港,但谋生的甲板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巨浪掀翻。

但变化也不总是由时代的大手操控而起,还有社会本身的发展与进步。

就拿媒体行业来说:2000 年前后,《编辑部的故事》里葛优饰演的编辑李冬宝,喝着茶、看着报就能指点江山。那个时期,在电视台、报社上班很是体面,一度是无数人的梦寐以求。

但不过十年的光景,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,抢走了品牌方手里曾要投向电视台、报社的广告预算,传统媒体开始走向凋敝,大批的从业者因为所在的单位拉不到赞助,面临着降薪或裁员。

人人都感知着变化的发生,可即便是身处同一场变局中,个体或组织的命运也有所不同。

当下大众所熟知的视频软件芒果 TV,就是在媒体行业变化刚发生时,湖南卫视转型做新媒体平台的成功产物,但彼时选择转型的并非湖南卫视一家,还有浙江卫视做的中国蓝 TV,但项目夭折,如今也没几个人晓得。

用后来者的视角复盘芒果 TV 的成功,会将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归结于领导班子的敢干、敢赌。那个时候如果把《快乐大本营》《天天向上》的版权卖给其他视频网站的话,一年大概能有一两个亿的进账,但台里把这个版权独家给了刚刚出生的芒果 TV 用于拉新,大概也没有谁敢拍着胸脯保证芒果 TV 一定能成,所以这个只有 50% 胜率的决策一旦打了水漂,是要有人担责的。

与之相比,浙江卫视的决策就保守得多,当时浙江也有一档现象级综艺叫做《奔跑吧兄弟》,台里最终决定还是得先把版权费拿到手,转头就把版权卖给了爱奇艺、腾讯视频这样的第三方,只是在中国蓝 TV 也可以点播,但这个资源力度跟芒果 TV 完全没法比。

那么,彼时从浙江台转向中国蓝 TV 的人,和从湖南卫视转向芒果 TV 的人,两拨人的职场命运自然也就有了天壤之别。

所以,一个人职场的发展,往往是多重因素复杂组合而成的结果。而所谓的职场规划,在这些不可控因素面前,就像是在沙滩上建城堡,看似稳固却又不堪一击。

二、适应变化比规划更重要

我从不否认规划本身的意义,因为在时代的洪流中,每个人都像是一只在海上漫无目的漂泊的船,规划能够给理想暂时指明一个方向。只是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,大多数的规划都充满了脆弱性。

仓鼠在轮子里跑得再快,也抵不过有人直接把笼子拎走。

因此,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,灵活应变的能力,远比按部就班的规划更能解决问题。

我一直欣赏老一辈身上那种 " 瞎过 " 也能把日子过下去的勇气与智慧。就像小说《秋园》里裹着小脚的母亲梁太太,在战乱饥荒中做过老师、药商、农民 …… 她大概也不懂得什么叫职业规划,但知道 " 只要手还能动,日子就能过下去 "。

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很老派的寓言,美国的思想先锋斯宾塞 · 约翰逊写的那部《谁动了我的奶酪》,讲述的是两只小老鼠嗅嗅、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、唧唧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故事。

当存放奶酪的地方发生变化时,两只小老鼠能够很迅速地适应变化,开始新的探索,而两个小矮人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,不愿改变。

其实,这里面的 " 奶酪 " 就象征着人在生活中追求的各种目标,比如工作、财富、健康等," 迷宫 " 则代表了我们为实现目标所经历的环境和过程。而面对变化时,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。

在互联网行业高歌猛进的那些年,我目睹过很多人高楼起、宴宾客 …… 那些我曾以为在大厂可以稳定生存很久的人,也会在某一天偶然得知对方早就离开了那个平台 ……

所以我也渐渐开始明白,生命的质量从来都不是只看一段路,大家的人生都是起起伏伏、小波小折不断。只是有人选择挺过去,有人选择直接躺下,这两者之间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。

我觉得人生真正的幸福不过就是求仁得仁,爱吃苹果的人得到苹果,爱吃橘子的人得到橘子。

李娟在《冬牧场》里说:" 牧人的迁徙是没有路线图的,跟着草走就是活路。" 无论如何,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活路。

三、工作不能是唯一的价值

我一直有个观点,不要把工作当成全部、当成个人价值的唯一来源。

不知道大家在社交媒体上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:这些年,大厂程序员失业之后,婚姻关系很容易出现危机。这其实就是个体价值来源单一性的弊端,当唯一的价值体系崩塌后,家庭关系必然会走向失衡。

这些年,互联网大厂一直都盛行着加班文化,尤其是程序员这个群体,长期处于 "996" 的工作状态,基本上每天到家老婆孩子都睡了,早上老婆孩子出门时自己还没起,一个礼拜和家里人都聊不了几句话。

与此同时,一方长期缺席育儿、家务这些共同的责任,势必就意味着另一方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压力,长年累月,心里自然也积攒了不少情绪。

但又因为每个月能拿回来好几万块钱的工资,这些问题似乎又都可以暂时地被 " 掩饰 "。然而,一旦这份价值来源戛然而止,对方长期压抑、积攒的情绪就很可能会集中爆发。

而对于习惯了用技术能力和工作成就来定义自我价值的人来说,失业也会导致自我认同的崩溃,变得抑郁、焦虑。

加上工作占据了一个人太多的时间,那他本身也很难有什么社交圈,很多人还会有失业的 " 耻感 "、同辈的压力,自然也不愿意跟亲朋好友倾诉,去获得外部的支持,继而陷入更深的自我内耗。而这种自我情绪的孤立,也会进一步恶化家庭的氛围 ……

所以,不要仅仅将个人价值以及给予他人的价值都建立在 " 工作 " 之上。人生的财富,绝不仅仅是银行卡上的一串数字,还包括了时间、健康、社交关系等多个方面的系数。而工作的本质,也不过是老板在用金钱购买你的时间,去换取他自己更多的空闲而已。毕竟钱没了他还可以再赚,但时间没了就是没了。

钱是通往理想生活的桥梁,但人不能一直生活在桥上。它是工具,绝非目的。

和 80 岁的有钱人交换人生,我想你大概率也是不乐意的。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刘知趣,作者:刘知趣,题图来自:AI 生成

有话要说...